中元節和盂蘭盆節,你能清楚分辨嗎?在多數亞洲國家中,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,人們會進行盛大的中元普度活動,也有誦經祈福法會,為親人祈求平安、求健康;還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來祭拜亡靈和一切有緣眾生。然而中元節在佛教中,又被稱為盂蘭盆節?由於這兩個節日時間一樣,台灣人經常混淆不清,究竟兩者有什麼不同?其各自的起源、普度對象一樣嗎?歡迎一起來認識「中元節」和「盂蘭盆節」!

中元節的由來是什麼?

中元節信仰源自於中國上古時代,又分上元節、中元節、下元節,合稱三元節,原是漢族的傳統節日,天子用以祭天、祭地和祭水的禮儀。

中元節時間落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,上古天子為慶賀初秋豐收,會以新榖祭祀祖廟,酬謝大地,感念祖恩。道教融入中元後,人們開始有了中元節拜祖先的習俗,並祈求中元地官大帝 [1],赦免祖先亡魂之罪業,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,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。

在台灣,中元節則起源於清朝,當時由於移民開墾初期,各種商業糾紛、土地、水源爭奪等問題,加上族群地域觀念濃厚,造成漳、泉兩地移民發生大規模械鬥,死傷慘重。後來漳泉兩方大佬出面調解,以普度賽陣頭方式,替代械鬥血拚,化解了族群對立。而原本由當地有血緣關係的11姓氏負責輪流主普工作,後來更發展到15姓氏輪值主普的盛大競賽場面。[2]

中元節的普度活動延續到現在,不僅成了民間重要節日與活動,各地政府也會藉此機會設食普度好兄弟,供養佛菩薩,祝禱國泰民安,風調雨順,社會和諧快樂。

為何「中元節」要普度孤魂野鬼?

傳說,在七月半這天地獄之門會打開,陰間所有的鬼魂都被放出來了。有子孫、後人祭祀的鬼魂,可以回去接受香火供養;無主孤魂就會到處遊蕩、徘徊。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,舉行誦經祈福、普度、施食等活動。因為人們相信,在這天誦經、禮佛,並且布施食物給孤魂野鬼,慈悲的佛菩薩,也會幫助救度他們在地獄裡的親人,或者是遊蕩在無明世界中的有緣眾生,讓他們都能一起獲得解脫。因此,中元節後來更發展到亞洲各國,如韓國、日本、台灣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地。

盂蘭盆節

盂蘭盆節起源,與目連救母故事

「盂蘭盆」的含義有解倒懸之意,可盛放供品供養佛陀與僧人,承載著佛法不可思議福田之力量,去解救已故父母的倒懸之苦,因此盂蘭盆也是一個能給予眾生呵護、安全、安心、保障的神聖器皿。而這種供僧風俗,則起源於「目連救母」的故事。

傳說,佛陀的大弟子,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,在證得六種神通後,即運用神通力到地獄去救度母親,但食物送到母親口中,卻立刻燃燒成炭火,看到生養自己的母親如此痛苦,目犍連尊者非常悲痛,卻無能為力,便向釋迦牟尼佛請求救度之法?

《佛說盂蘭盆經》:「汝母罪根深結,非汝一人力所奈何。汝雖孝順,聲動天地、天神地祇、邪魔外道、道士四天王神,亦不能奈何。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。吾今當說救濟之法,令一切難皆離憂苦。」[3]

所謂神通難抵業力,業力不敵願力。因此,佛陀教授了目犍連尊者救母之法:「人們要想報親恩,讓父母真正離苦得樂,只有依靠佛法的力量,那就是集結眾僧修行的威神力才能解救。首先,準備各種上妙飲食、生活用品去供養十方僧眾,並邀請他們共同為現世父母,及七世父母誦經祈福、藉由這份殊勝功德迴向給父母。」果然,目犍連尊者最後成功的救出了母親,並且免於再墮入餓鬼道之苦。

盂蘭盆節的意義

盂蘭盆節是為紀念目犍連尊者,以真誠供佛之心,救出墮入惡鬼道的母親。因此又稱為「孝親月、吉祥月」。盂蘭盆節也是人們報答祖先、報答父母恩德的大好機會。因此,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這天,所有的佛教徒都會舉行盛大的「盂蘭盆法會」,廣設齋品、物資以供養佛法僧,表達至誠之心,希望藉此功德,報答歷代父母的慈愛養育之恩,讓他們都能獲得解脫、得吉祥。

每年盂蘭盆節這天,菩提禪修創始人金菩提宗師也會在網路開設盂蘭盆法會,親自引領全球網友、同修,一起為歷代祖先、七世父母、墮胎或夭折的嬰靈、冤親債主、曾傷害過的一切生靈,以及受苦中的生靈念佛、祈福,幫助他們離苦得樂、往生善處。也讓參與人的生命更加順利平安,後代子孫昌盛、吉祥。 

因此,「中元節」是融合儒、釋、道三教合流,各家文化傳統所構成的漢文化系列祭祀活動。而「盂蘭盆節」則增加了濃厚的孝親、報恩的吉祥寓意。

參考資料:

[1]. 中元節

[2]. 地緣衝突的血緣化解?基隆中元祭與姓氏輪值主普制

[3]. 佛說盂蘭盆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