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的聖誕,但是,阿彌陀佛在很久很久以前便成佛了,時間久到完全無法估算,也缺乏歷史記載,既然如此,人們為什麼會知道阿彌陀佛的聖誕是哪一天?同樣地,既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,人們又為什麼會知道阿彌陀佛的前身是法藏比丘?有關阿彌陀佛成佛的故事又是打哪兒來的呢?
阿彌陀佛聖誕傳說
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其實是五代宋初時的僧人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。永明延壽禪師,又稱永明禪師,從明代開始,人們就認為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有趣的是,永明禪師分明是五代宋初的人,卻為何沒在五代或宋代成為阿彌陀佛的化身,而是在明代呢?尤其是他所生存的年代,與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有超過400年的時間差距,永明禪師是如何穿越400年時空,「來到」明朝,成為阿彌陀佛化身的?這可不就是因為憨山大師[1]寫了一本《憨山老人夢遊集》,並且在書中寫了那麼一個故事[2]嗎?憨山大師到底寫了什麼?
大約公元950年時,吳越國的忠懿王趁著自己生日那天,在永明寺舉辦了一場齋僧大會,供養十方僧眾。有許多出家人受邀從四面八方來到永明寺,接受國王的供養。其中有一位衣衫襤褸、滿身疥癩的長耳和尚,在未經主人邀請之下,就毫不客氣地坐上了貴賓席,讓在場所有人都感到嫌惡且目瞪口呆。忠懿王看到之後,心裡感到非常不高興,就派人將長耳和尚趕出了永明寺。
當齋僧大會結束後,忠懿王問永明禪師:「今天來了這麼多僧人,不知其中有沒有哪一位是聖僧呢?」
永明禪師說:「有啊,長耳的那位和尚就是定光古佛的化身。」
忠懿王一聽之下頓感悔恨交加,心想自己不僅對聖人不恭敬,甚至還將聖人趕出寺院!為了表達真誠懺悔之意,便親自去找定光古佛,一邊向定光古佛行禮懺悔,一邊說:「弟子肉眼凡胎,沒認出古佛來,特地來向古佛懺悔,求古佛原諒我的過錯。」
當下,定光古佛只說了一句:「彌陀饒舌(多嘴)。」說完便圓寂了。
一般人聽到這話可能會心生狐疑,明明洩露定光古佛身分的人是永明禪師,可是古佛為何怨怪阿彌陀佛多嘴呢?但忠懿王可不傻,一聽就知道古佛口中的彌陀便是永明禪師,於是在聽完定光古佛的話後,便立刻趕回永明寺去找阿彌陀佛去了,沒想到才進入山門,才知道永明禪師也圓寂了。
便是這個故事,致使人們將永明禪師視為阿彌陀佛的化身。憨山大師既將此書取名為「夢遊集」,書中的內容究竟是怎麼來的,凡人自然難以看破。不過,既然憨山大師都那麼說了,人們便將永明禪師視為阿彌陀佛的化身,自然也就將他的生辰定為阿彌陀佛的聖誕了。

法藏比丘怎樣修成阿彌陀佛
若說上述的故事比較像是一種傳說或公案,那麼阿彌陀佛成佛的故事,可就確實是佛陀在《佛說無量壽經》中所說的了。依據經典記載,很久很久以前,在「世自在王佛」住世期間,有一位國王聽了佛的說法後,感到法喜充滿,因而發起無比堅定的修行決心,甚至不惜捨棄國王的身分,跟隨世自在王佛出家,法號為「法藏」。
法藏比丘主修菩薩道,他才能過人,修行的心志廣大堅定,不論對於佛法的信心、理解或記憶都沒有人比得上。再加上他發下了成佛的誓願,希望能為眾生解決痛苦,建立佛國,便請求世自在王佛為他解說各個佛國的殊勝情況,好作為自己未來建立佛國的參考。
在法藏比丘的祈請下,世自在王佛示現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廣大、莊嚴的樣貌。法藏比丘在一一了解各個佛國的清淨美妙之後,便發下了四十八個無上殊勝的大願,並對世自在王佛說:「我已發下超越世間的誓願,必定成就無上道,以上誓願如果不能達成,我就不成佛」[3]、「將來我若成佛,名號便叫作無量壽,一切眾生只要聽到我的名號,歡喜信受,依教修行,便能往生極樂佛國。」[4]
法藏比丘之所以能夠修成阿彌陀佛,除了是因為他捨得放棄世間的榮華富貴,堅定於修行成佛的決心之外,更是因為他發下並成就了四十八大願。如此偉大的慈悲與功德,便是阿彌陀佛成佛的因緣。
從法藏比丘「信解明記,悉皆第一」中的「信」,便可知他的信仰、信心有多麼堅定;從法藏比丘為救度眾生所發下的四十八大願,就可以知道他的「願」心有多麼廣大;從法藏比丘誓言若不能達成四十八大願就不成佛的「行」,便可知道,光有信、願而不「行」,是不可能成佛的。
尋找阿彌陀佛
想知道阿彌陀佛在參考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國之後,究竟示現出一個怎樣的西方極樂世界嗎?想飽覽西方極樂世界的風光,一探其中的淨妙殊勝嗎?想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中的九品化生指的是什麼?各種各樣不同根器與品行的人,又要怎樣才能蒙受阿彌陀佛接引,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中化生呢?
想知道答案,您非得聽聽金菩提宗師解說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不可。在金菩提宗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中,您將「看見」阿彌陀佛所示現的西方淨土;身歷其境地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美妙境界,親近阿彌陀佛;透過佛陀所講授的16個觀想步驟,您將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體驗西方淨土的殊勝淨妙。現在,請您隨著金菩提宗師一起進入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中尋找阿彌陀佛,神遊於西方極樂世界吧!
▼想聽金菩提宗師所講解的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嗎?請點選觀看線上影片▼
[1] 憨山大師為明朝末年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,也是明代禪宗復興的重要人物。
[3] 原典:「我建超世志,必至無上道,斯願不滿足,誓不成等覺。」
[4] 原典:「我若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。」
※ 馬來西亞地區:僅限非穆斯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