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的圣诞,但是,阿弥陀佛在很久很久以前便成佛了,时间久到完全无法估算,也缺乏历史记载,既然如此,人们为什么会知道阿弥陀佛的圣诞是哪一天?同样地,既然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,人们又为什么会知道阿弥陀佛的前身是法藏比丘?有关阿弥陀佛成佛的故事又是打哪儿来的呢?
阿弥陀佛圣诞传说
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其实是五代宋初时的僧人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。永明延寿禅师,又称永明禅师,从明代开始,人们就认为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。有趣的是,永明禅师分明是五代宋初的人,却为何没在五代或宋代成为阿弥陀佛的化身,而是在明代呢?尤其是他所生存的年代,与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有超过400年的时间差距,永明禅师是如何穿越400年时空,“来到”明朝,成为阿弥陀佛化身的?这可不就是因为憨山大师[1]写了一本《憨山老人梦游集》,并且在书中写了那么一个故事[2]吗?憨山大师到底写了什么?
大约公元950年时,吴越国的忠懿王趁着自己生日那天,在永明寺举办了一场斋僧大会,供养十方僧众。有许多出家人受邀从四面八方来到永明寺,接受国王的供养。其中有一位衣衫褴褛、满身疥癞的长耳和尚,在未经主人邀请之下,就毫不客气地坐上了贵宾席,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嫌恶且目瞪口呆。忠懿王看到之后,心里感到非常不高兴,就派人将长耳和尚赶出了永明寺。
当斋僧大会结束后,忠懿王问永明禅师:“今天来了这么多僧人,不知其中有没有哪一位是圣僧呢?”
永明禅师说:“有啊,长耳的那位和尚就是定光古佛的化身。”
忠懿王一听之下顿感悔恨交加,心想自己不仅对圣人不恭敬,甚至还将圣人赶出寺院!为了表达真诚忏悔之意,便亲自去找定光古佛,一边向定光古佛行礼忏悔,一边说:“弟子肉眼凡胎,没认出古佛来,特地来向古佛忏悔,求古佛原谅我的过错。”
当下,定光古佛只说了一句:“弥陀饶舌(多嘴)。”说完便圆寂了。
一般人听到这话可能会心生狐疑,明明泄露定光古佛身分的人是永明禅师,可是古佛为何怨怪阿弥陀佛多嘴呢?但忠懿王可不傻,一听就知道古佛口中的弥陀便是永明禅师,于是在听完定光古佛的话后,便立刻赶回永明寺去找阿弥陀佛去了,没想到才进入山门,才知道永明禅师也圆寂了。
便是这个故事,致使人们将永明禅师视为阿弥陀佛的化身。憨山大师既将此书取名为“梦游集”,书中的内容究竟是怎么来的,凡人自然难以看破。不过,既然憨山大师都那么说了,人们便将永明禅师视为阿弥陀佛的化身,自然也就将他的生辰定为阿弥陀佛的圣诞了。

法藏比丘怎样修成阿弥陀佛
若说上述的故事比较像是一种传说或公案,那么阿弥陀佛成佛的故事,可就确实是佛陀在《佛说无量寿经》中所说的了。依据经典记载,很久很久以前,在“世自在王佛”住世期间,有一位国王听了佛的说法后,感到法喜充满,因而发起无比坚定的修行决心,甚至不惜舍弃国王的身分,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,法号为“法藏”。
法藏比丘主修菩萨道,他才能过人,修行的心志广大坚定,不论对于佛法的信心、理解或记忆都没有人比得上。再加上他发下了成佛的誓愿,希望能为众生解决痛苦,建立佛国,便请求世自在王佛为他解说各个佛国的殊胜情况,好作为自己未来建立佛国的参考。
在法藏比丘的祈请下,世自在王佛示现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广大、庄严的样貌。法藏比丘在一一了解各个佛国的清净美妙之后,便发下了四十八个无上殊胜的大愿,并对世自在王佛说:“我已发下超越世间的誓愿,必定成就无上道,以上誓愿如果不能达成,我就不成佛”[3]、“将来我若成佛,名号便叫作无量寿,一切众生只要听到我的名号,欢喜信受,依教修行,便能往生极乐佛国。”[4]
法藏比丘之所以能够修成阿弥陀佛,除了是因为他舍得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,坚定于修行成佛的决心之外,更是因为他发下并成就了四十八大愿。如此伟大的慈悲与功德,便是阿弥陀佛成佛的因缘。
从法藏比丘“信解明记,悉皆第一”中的“信”,便可知他的信仰、信心有多么坚定;从法藏比丘为救度众生所发下的四十八大愿,就可以知道他的“愿”心有多么广大;从法藏比丘誓言若不能达成四十八大愿就不成佛的“行”,便可知道,光有信、愿而不“行”,是不可能成佛的。
寻找阿弥陀佛
想知道阿弥陀佛在参考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之后,究竟示现出一个怎样的西方极乐世界吗?想饱览西方极乐世界的风光,一探其中的净妙殊胜吗?想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中的九品化生指的是什么?各种各样不同根器与品行的人,又要怎样才能蒙受阿弥陀佛接引,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中化生呢?
想知道答案,您非得听听金菩提宗师解说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不可。在金菩提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,您将“看见”阿弥陀佛所示现的西方净土;身历其境地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美妙境界,亲近阿弥陀佛;通过佛陀所讲授的16个观想步骤,您将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体验西方净土的殊胜净妙。现在,请您随着金菩提宗师一起进入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中寻找阿弥陀佛,神游于西方极乐世界吧!
▼想听金菩提宗师所讲解的《观无量寿佛经》吗?请点选观看线上影片▼
[1] 憨山大师为明朝末年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,也是明代禅宗复兴的重要人物。
[3] 原典:“我建超世志,必至无上道,斯愿不满足,誓不成等觉。”
[4] 原典:“我若成正觉,立名无量寿,众生闻此号,俱来我剎中。”
※ 马来西亚地区:仅限非穆斯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