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的修行人有一個特點,他們學會的不是反抗,而是接受,因為有一個理論思想指導著他們,那就是因果定律。因果定律是指世間的一切都是因果的體現。今天所受的苦,是過去所做錯事的結果。比如說,今天失業了,說明以前可能技術沒學好,可能做工作不認真,也可能人際關係出現了問題等等。學佛的人會先學會接受,這種心態是特別好的,這樣可以少一點反抗。反抗的話說明你想不通,接受的話說明你想通了。想通了,就不會埋怨,不會生氣;想通了,就接受了,把它消化掉了,就不容易得病。很多學佛的人都是心寬體胖的,因為心中自在。

相反,如果有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,比如那些記性好、心眼又小的人,就會很痛苦。有兩個人結婚15年後,離婚了。在離婚的時候,女方對男方說:「你向我求婚的時候,不是說愛我生生世世、直到海枯石爛嗎?怎麼今天離婚了呢?」她只記得15年前對方的這句承諾,卻忘記了這些年是怎麼折磨對方的,忘記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做過的錯事。這樣的人,記性太好,心胸卻太小,痛苦一定會多。所以我們要做心胸博大的人,懂得寬容,不要只為眼前的得失而煩惱。

有一位年輕的同修,學歷高,人也很聰明,在我們道場做義工。有一次,我和她聊天。我問她:「妳在這裡做事,還開心嗎?」「還行。」她說著眼淚就流出來了。「既然還行,那為什麼哭呢?」「我做好了,有師兄嫉妒我。這裡不像我想像的天堂一樣,所以我煩惱了。」她說。

這時候,她也許希望我會安慰她,問她:「誰誹謗妳了?告訴我,我打他屁股去。」但是我卻告訴她:「孩子,這是妳應該經歷的。」孫悟空、豬八戒、沙僧跟師父在取經的過程中,遇到過九九八十一難。當到了第八十難的時候,他們以為這次總算見到佛了,沒想到還是假的佛,只是佛的一個虛像而已。最後,佛說:「九九八十一難,少一難你都不圓滿啊!」因此在我們的人生中,少經歷一種痛苦,就少了一種對治這種痛苦、煩惱的智慧。

如果一位中醫醫生需要記住320個藥方,而他卻只記住了180個,那麼到了給病人開藥的時候,他就可能會著急了,可能會開錯了藥。本來是給人治病的,結果要了人的命;或者因為記錯了藥方,開錯了藥,不但沒給人治好耳聾,還把人治成了啞巴。因此一種藥方對治一種病症,缺少了這種藥方,就缺少了對治這種疾病的方法。

所以九九八十一難,少一難都不能成就。這是因為少經歷一種痛苦,就少經歷一種是非,就沒有這方面的智慧。有的人經歷一次還不夠,要多經歷幾次。《西遊記》的作者也是用心良苦,他在告訴我們,人生要變得完美,就一定要經歷這些苦。只有把這些磨難、這些苦都經歷完了,你才會發現,原來磨難不是磨難,而是成就之路!

於是,我問那位小弟子:「妳做事做好了,別人還會嫉妒妳,妳覺得委屈嗎?」她說:「我委屈。」我說:「孩子,我告訴妳,別人對妳的嫉妒和誹謗就是妳的一面鏡子。如果妳身邊出現一個比妳還能乾的人,妳會不會嫉妒他呢?」她想了想,說:「說實話,可能我也會嫉妒他。」

那麼,是不是應該消除嫉妒心呢?其實,要看你怎樣使用自己的嫉妒心。如果我嫉妒一個人,我就一定要比他做得更好,我不會因為他比我爬得高,我就把他拽下來。相反,我要更努力,比他爬得更快、更高。這就是要學會善用自己的嫉妒心。嫉妒別人,但不害別人,將這種嫉妒變為更加努力的動力。他的功夫比你高、覺悟比你好、度人比你多,那麼你就要做得更好、度更多的人。你不會因為他度人多,就把他一錘打死;他覺悟好,就放藥把他害了。這是傷天害理的行為。

學佛的人並不是所有的貪欲之心都沒有了,而是學會了善用它們,讓慈悲心做主。請大家記住:讓慈悲心做主,再去善用自己的某些凡俗的心理,比如嫉妒心、嗔恨心。不要去恨別人,要恨就恨自己為什麼這麼懶惰。將那些負面的心理,轉化成正面的心理。如果你貪婪,就要學著用布施的行為對治自己的貪婪;如果你心眼小,過於自私,就要用寬容的心對治自私;如果你過於愛自己,就要學著多去愛眾生、愛社會。但是談戀愛不算是愛眾生,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而產生的反應,也是自我的貪愛;為了眾生和社會的利益而產生的愛,才是博愛,才是大慈大悲。能夠站在這個角度去思考的人,將來才能成為大人物,成為高境界的人。